19℃的盛夏狂欢:十年“六马”跑出一座城市的新名片
本周日(7月20日),六盘水马拉松将迎来第十次开跑。
TVT体育官方网站当发令枪第十次在贵州六盘水市凤凰山脚下鸣响时,32000名跑者将如潮水般涌过起跑线。他们脚下的柏油赛道,丈量着一座资源型城市的华丽蜕变。
2013年夏天,六盘水用一场马拉松向世界发出邀请,从这时开始,马拉松与这座城市开启了一段相伴成长的旅程。十多年间,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6万余名跑者,共同在盛夏缔造奔跑奇迹,让“江南煤都”的黑色印记逐渐褪去,“中国凉都”的金字招牌在乌蒙山间愈发响亮。
在中国马拉松赛事井喷的浪潮中,六盘水马拉松(以下简称“六马”)如何凭借19℃的夏天开辟独特赛道?又如何让跑友们沉浸式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借赛出山 从“煤都印记”到“凉都名片”
马拉松,是大众跑者与精英选手共享的舞台。六盘水选择以此为媒,开启从“江南煤都”向“中国凉都”的转型之路。作为六马赛事筹备的“全勤元老”和2025六盘水马拉松执委会成员,梁嵩今年是第十次参与六马筹备工作。他告诉记者:“六盘水举办马拉松比赛的初衷就是希望借赛出山,打响‘中国凉都’的名片。如今,六盘水马拉松在中国马拉松圈已赢得一席之地。”
六盘水马拉松现场(赵桦 摄)
19℃的盛夏,是六盘水握在手中的“王牌”。2005年,中国气象学会授予其“中国凉都”称号——这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为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全国四处巡跑的跑友认为,在19℃的夏天参加马拉松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将第十次参加“六马”的石磊是云南人,他告诉记者,2013年,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并不多,当年他第一次来到六盘水时,六马只有1.2万名参赛选手。“六盘水离我家近,我就过来参赛了,而且7月份能举办马拉松的地方很少。这里的气候非常凉爽,七点半就开跑,早上甚至还有点冷。”
中国马拉松赛事多集中于春秋两季,炎热的6-9月赛事稀少。梁嵩表示:“尤其是在大暑节气前后的一周,全国能办赛的地方是少之又少。而这时候六盘水最高温度也才28度,可以说‘六马’填补了中国夏季马拉松赛事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赛事的旅游带动效应显著。据统计,“六马”每年直接参赛者约2万人,而同期涌入六盘水的总人数超10万。“之前的数据显示,‘六马’举办的那一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经济收入都有明显提升。”梁嵩介绍。
“六马”更将赛道打造成“流动的风景线”,串联起明湖湿地公园、梅花山景区等生态明珠,形成“绿色经济走廊”,构建“赛事+文旅+消费”的活力闭环。昔日煤城,在奔跑的脉动中焕发新生。
荷城新旧对比(高锡杰 摄)
跑友,更成为发展的“合伙人”。2024年,“六马”首次在赛前举办招商推介会,以“相约六马·印象凉都”为主题,与来自广东、四川、上海、江苏等地的200余位企业家跑友建立联系,促成40余位赛后实地考察,达成节能建材、煤化工、酒店文旅等项目合作意向48亿元。
六盘水马拉松现场(赵桦 摄)
“六马”,也是老友重逢的约定。石磊说:“大家每年相约报名,在六盘水相聚已成传统。”赛后,不少跑友选择畅游贵州,黄果树瀑布、梵净山、荔波小七孔都留下足迹。一场马拉松,成为更多人认识贵州、爱上贵州的机缘。
“六马”成名之路 单日赛事变半月狂欢
回想起“六马”的高光时刻,梁嵩首先想起的是第一届的发枪时刻。他说:“那一瞬间真的是热泪盈眶,一个多月的努力付出看到了成果。2015年我们拿到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的称号以后,组委会所有的工作人员都非常激动,这意味着我们的办赛水平得到了认可。”
六盘水马拉松现场(赵桦 摄)
一步一台阶。“六马”举办第二年获评中国马拉松银牌赛事,第三年跃升为当时最高级别的金牌赛事。此后连续三年承办办赛要求更高的全国马拉松锦标赛,成为全国五站中的第二站。
2019年后,中国田径协会改革评级体系,分为A、B、C三类赛事认证标准。梁嵩说:“‘六马’现在属于最高级别中国田径协会A1类认证赛事,跑友的成绩可以作为赛事成绩进行记录,可以创造全国纪录、亚洲纪录甚至是世界纪录。”
2025年7月,“六马”再迎各方跑友。今年,赛事升级,将传统单日竞速扩展为贯穿7月12日至27日的“体育文化嘉年华”。
据了解,本届赛事创新推出“备战—奔腾—又见”三阶段赛程设计,将运动活力、文化底蕴、旅游魅力、消费动能有机融合,倾力打造一场全民共享的城市盛会。
“一日竞赛”延展为“半月狂欢”。从5.6公里亲子欢乐跑到18公里城市山地越野跑,再到唤起集体记忆的“六马十年记忆展”,一系列丰富活动相继登场,让专业的“赛道”真正成为惠及大众的全民舞台。
六盘水马拉松现场(赵桦 摄)
技术赋能同样是本届赛事的亮点所在。高德地图提供的赛道3D预览、高效的AI智能检录系统,以及专为全马破三选手(三小时内完成全马)设计的特色奖章等细节,显著提升了参赛者的体验,也展现了六盘水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绩。展望未来,智慧赛道系统将带来实时心率监测和AR赛道导航等更智能的服务;创新的碳积分奖励机制,预计可使每场赛事减少约86吨碳排放,为绿色赛事树立标杆。
梁嵩介绍:“今年我们在赛道上还布置了很多照片和视频捕捉的点位,跑友看到后可以摆造型,赛后去平台上下载自己的图片和视频。”
贴心服务赢得好评。参赛者石磊说:“主办方设置摆渡车,解决赛道封路后干道附近跑友的交通问题,住得远,步行太耗体力。”今年,包含25种物资的“豪华”参赛包也诚意十足。
一场马拉松,跑出了一座城的活力。十多年间,“六马”不仅推动了路跑发展,更带动了城市多维度升级。梁嵩表示:“六盘水是山地户外天堂,越野、攀岩、山地车、桨板、跳伞等运动蓬勃发展。旅游业更是突飞猛进,酒店体量相比十年前已翻番。”
新起点 “六马”未来在何方?
站在新起点,六盘水正瞄准更高目标。
记者了解到,今年,“六马”主办方做出一个回归初心的决定:主动撤回已获得的贵州省首个世界田联标牌。因为这块标牌通常会吸引许多精英选手、专业运动员参与,但这一次,主办方表示,比起为大家提供一个追求速度与成绩的竞技舞台,“六马”更希望让马拉松走向大众,打造全民运动的平台。梁嵩解释说:“1800米的海拔,追求极限成绩风险较高。我们更关注全民健身,鼓励大家高兴参赛,平安回家。”
六盘水马拉松现场(赵桦 摄)
马拉松持续点燃着大众运动热情。六盘水路跑氛围日益浓厚,从2013年仅1个跑步协会,发展至如今十几个跑团和协会,人数激增十倍不止,自发晨跑、夜跑人群不断壮大。
同时,“听劝”的组委会吸纳跑友建议,对线路进行降坡减弯、优化冲刺区,打造更流畅、更具竞技性的赛道。本地跑者唐荣荣连续八次参赛,深刻感受到其中的变化:“赛事越来越专业,之前陡坡难度大,好多跑友都在说跑不动了,现在调整后更合理。”
面对中国田协不断更新的规则要求,“六马”主办方也坚持学习先进经验,持续提升赛事品质。梁嵩告诉记者:“我们会继续学习别人的办赛经验,不断提高‘六马’赛事组织的质量和品质。在未来的工作中把借赛出山的目标贯穿到整个赛事的策划执行当中去,争取让体旅融合得更加充分,将‘六马’打造成整个贵州省马拉松的标杆赛事。”